穩健,是 Gate 持續增長的核心動力。
真正的成長,不是順風順水,而是在市場低迷時依然堅定前行。我們或許能預判牛熊市的大致節奏,但絕無法精準預測它們何時到來。特別是在熊市週期,才真正考驗一家交易所的實力。
Gate 今天發布了2025年第二季度的報告。作爲內部人,看到這些數據我也挺驚喜的——用戶規模突破3000萬,現貨交易量逆勢環比增長14%,成爲前十交易所中唯一實現雙位數增長的平台,並且登頂全球第二大交易所;合約交易量屢創新高,全球化戰略穩步推進。
更重要的是,穩健並不等於守成,而是在面臨嚴峻市場的同時,還能持續創造新的增長空間。
歡迎閱讀完整報告:https://www.gate.com/zh/announcements/article/46117
台灣點名管制華為、中芯晶圓技術出口,兩岸晶片戰火持續延燒
台灣國際貿易委員會 (ITAC) 於 6/17 發布《戰略性高科技貨品出口實體管理名單》(SHTC Entity List),其中中國科技公司華為 (Huawei) 與中國最大晶圓代工廠中芯國際 (SMIC),以及其多家子公司皆被列入管制名單內。ITAC 表示,這波列管限制是基於「防止武器擴散與應對國安疑慮」,並強調 6/10 已正式實施。
台灣點名管制華為、中芯,AI 建廠計畫受阻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凡是對列管實體出口貨品,須事前申請並獲得政府許可。代表華為與中芯未來如果要取得來自台灣的先進半導體建廠技術,設備與材料,都會受到限制。
此舉可能重挫華為與中芯打造 AI 晶圓廠的能力,特別是在先進封裝、關鍵機台與材料供應上,進一步拉大與台積電 (TSMC) 的技術差距。
而彭博社於 2023 年時,曾指出有多家台廠暗中協助華為在中國南方地區興建一系列晶片廠,疑似要協助中國晶片業者繞過美國制裁、重啟製造鏈。如今台灣政府開始嚴加控管,將這些「暗樁」一一切斷。
先進設備與 IP 進口被封殺,自製 7 奈米晶片震撼全球
不只中國企業,台灣這波列管也針對華為位於日本、德國與俄羅斯的子公司。事實上,華為與中芯早就被美國列入出口管制清單多年,幾乎完全被斷絕對外先進技術供應。
不過華為與中芯於 2023 年推出一顆本土製造的 7 奈米晶片後,隨即震驚全球。即便在設備與 IP 授權上被多方封鎖,兩家業者仍在中國自製出 AI 晶片,讓外界不得不重新評估中國的製程實力。
從技術控管到政治表態,AI 晶片成國家主權利器
這次台灣主動將華為與中芯列入清單,被解讀成是對中國持續滲透與軍事威脅的反制手段。特別是賴清德總統在今年初時公開表態,將中國稱為「外國敵對勢力」,並啟動一系列反滲透措施,兩邊關係相當緊張。
其實過去台灣對中國的出口就已有不少限制,像是曝光機這類先進製造設備本來就有嚴加控管,但這次卻把中國知名的科技企業點名列入管制,是相當罕見。
此舉也再度凸顯,晶片不只是產業問題,更是地緣政治的主戰場。在 AI 時代,誰能掌握晶片,就是掌握未來的國力與話語權。
這篇文章 台灣點名管制華為、中芯晶圓技術出口,兩岸晶片戰火持續延燒 最早出現於 鏈新聞 AB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