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定幣的技術集成與穩定機制研究

作者:中國工商銀行牡丹卡中心副總裁 石海龍

隨着區塊鏈技術發展,加密貨幣市場呈現多樣化態勢。穩定幣作爲一種特殊加密貨幣,通過與法定貨幣或其他資產掛鉤實現價值穩定,有效解決加密資產價格波動難題。隨着互聯網範式從Web2.0向Web3.0快速演進,穩定幣在區塊鏈技術應用外,集成了智能合約、預言機系統等技術,構建起一套全新的數字資產與支付結算體系,對全球金融體系重塑產生着深遠影響。本文從技術角度對穩定幣的演化機制和實現路徑進行了系統闡述。

互聯網範式的演進與數字貨幣的崛起

互聯網自誕生以來經歷了數次範式變革,從早期的“只讀”Web1.0,到如今“可讀可寫”的Web2.0,再到正在加速演進的“可讀可寫可擁有”的Web3.0,每一次變革都深刻重塑了信息流轉、用戶交互和價值創造的方式。穩定幣的出現和發展,正是Web2.0向Web3.0過渡時期的關鍵產物。

**1.Web1.0:互聯網的信息門戶時代(Read-OnlyWeb)。**Web1.0(20世紀90年代中期至21世紀初),核心特徵是“只讀”。互聯網主要作爲信息發布平台,網站內容由中心化服務器托管和管理,內容更新頻率低,用戶體驗相對簡單;用戶參與也相對有限,主要是內容的消費者,缺乏互動和貢獻內容的途徑。Web1.0是互聯網普及的基礎,但是其單向的信息傳遞模式,限制了用戶參與度和互聯網潛力。

2.Web2.0:社交互動與平台經濟的崛起(Read-WriteWeb)。Web2.0(21世紀00年代中期至今),是當前我們所熟知的互聯網形態,其核心理念是“用戶生成內容”和“社交互動”。隨着寬帶互聯網的普及和移動設備的興起,社交媒體、博客、維基百科等平台迅速崛起,通過提供免費服務吸引了大量用戶。用戶在平台上可以自由創建、分享和互動,不再僅僅是內容的消費者,更是內容的生產者和傳播者。大型科技公司通過提供免費服務,積累了海量用戶數據和網路效應,形成了強大的平台壟斷,平台擁有對用戶數據和內容的絕對控制權。Web2.0推動了互聯網的繁榮和全球化,但也暴露出中心化權力過大、用戶數據所有權缺失等深層次問題,爲Web3.0興起埋下伏筆。

3.Web3.0:去中心化+用戶主體化時代(Read-Write-OwnWeb)。目前仍處於少數人知曉的時代新貴Web3.0,是基於區塊鏈、去中心化網路、密碼學技術等構建的下一代互聯網,主要特徵是實現了去中心化、用戶所有權和價值互聯網,把互聯網的控制權和價值從中心化平台轉移到用戶手中,構建起一個更加開放、公平和透明的數字世界。Web3.0的核心技術主要包括區塊鏈(如以太坊)、智能合約、去中心化存儲(如FIL)、零知識證明等。基於Web3.0平台,DeFi(去中心化金融)、NFT(非同質化代幣)、GameFi(區塊鏈遊戲)、DAO(去中心化自治組織)和元宇宙等創新應用快速湧現,爲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實現平台。

4.從Web2.0到Web3.0產生對數字貨幣的強烈需求。傳統Web2.0體系中,金融信任通過機構達成,銀行保管資金、清算所撮合對帳、支付平台維護交易鏈路,用戶將資產交給機構管理。但Web3.0世界則從“機構中介信任”轉向“協議中立信任”,用戶不再把資產交給中介保管,而是使用錢包自主掌握資產私鑰,鏈上資產透明可見,合約和算法取代了傳統金融中的清算機構、支付中介、撮合商等角色,本質上是底層信任與系統架構的全面重塑。在Web3.0時代,數字貨幣特別是穩定幣,作爲去中心化世界的價值載體,爲數字經濟提供穩定價值基礎,同時作爲鏈上資產,完全融入智能合約邏輯,成爲合約運行不可或缺的流動媒介。可以說,沒有數字貨幣,Web3.0將無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無需信任協作和自主價值流通,整個生態也難以脫離傳統金融體系走向去中心化。

數字貨幣向穩定幣演化的技術集成

在Web3.0從概念走向應用的過程中,數字貨幣也從最初使用的原生數字貨幣,逐步發展爲與現實世界價值錨定的穩定幣,其技術可主要歸結爲區塊鏈技術、智能合約、預言機系統等共同作用的金融工程集成。

1.區塊鏈技術。區塊鏈是一種分布式數據庫技術,通過鏈式結構將數據塊按時間順序連接在一起,形成一個不可篡改的“鏈”,每個區塊包含一定的交易記錄和該區塊的數字指紋(哈希函數)。幫助更新、管理和驗證區塊鏈信息的計算機被稱爲“節點”。當有人發起區塊鏈交易時,會廣播到整個區塊鏈網路,每個節點都會對交易進行驗證。一旦驗證,交易就會被添加並被提交到分類帳中,形成按時間順序排列的交易記錄。它的本質是一個“數據帳本”,每個節點都保存一份完整副本,記錄所有數據變動,且一經寫入便不可更改。

圖片

圖片

自2008年以來,區塊鏈已發展成具有廣泛應用前景的創新技術,實現了數據的不可篡改性和可追溯性,爲數字經濟時代提供了全新的信任建立機制,使復雜的去中心化金融應用成爲可能,並爲數字貨幣和穩定幣奠定了基礎。區塊鏈技術構建了一個去中心化、不可篡改且高度可驗證的分布式帳本系統,通過工作量證明或權益證明等共識機制,無需傳統金融中介即可在去信任環境下達成數據一致性,從而實現貨幣的安全發行、交易確認與資產確權。同時,加密算法進一步保障了交易數據的真實性和用戶身分的匿名性,使區塊鏈不僅成爲加密貨幣發行與流通的“帳本”,更成爲其“信任基礎設施”。正因如此,區塊鏈被廣泛視爲數字貨幣能夠獨立於傳統金融系統運行的技術前提與制度基礎,並成爲穩定幣誕生發展的最根本技術基礎。

2.智能合約。如果說區塊鏈是加密數字貨幣特別是穩定幣的根基,那麼智能合約就是穩定幣的核心工具和自動化引擎,由以太坊發揚光大,是穩定幣實現其復雜機制的最關鍵技術。主要技術特徵,一是可編程性。智能合約是部署在區塊鏈上、滿足預設條件時能自動執行的程序代碼。它將貨幣從簡單的“數字記錄”升級爲“可編程資產”。穩定幣的發行(鑄造)、銷毀、抵押、清算等所有核心邏輯,都是通過智能合約代碼來定義和執行的。二是自動化與去信任化。智能合約一旦部署,就能自動精確運行,無需任何人工幹預。這使得構建一個不依賴於人類信用的自動化貨幣協議成爲可能。例如,在DAI系統中,抵押率的計算、清算程序的觸發,完全由智能合約自動執行,排除了人爲操作的風險和偏見。三是可組合性。在以太坊等智能合約平台上,不同的智能合約可以像樂高積木一樣相互調用和集成,穩定幣得以無縫嵌入到各種DeFi協議中,成爲借貸、交易、衍生品等應用的底層資產,極大地豐富了應用場景。

智能合約的普及和廣泛應用離不開標準化的推動。以太坊平台的ERC-20標準,是目前最爲廣泛使用的智能合約接口標準,定義了代幣轉帳、餘額查詢等基本功能,使得不同項目的代幣能夠無縫交互。然而,ERC-20標準也存在一些局限,如缺乏錯誤發送保護機制,因此以太坊社區持續提出新的合約標準,例如用於合規化代幣的ERC-3643、專門爲收益型代幣設計的ERC-4626等。智能合約的執行通常經歷三個階段:代碼編寫、合約部署與調用執行。開發者使用Solidity或其他區塊鏈編程語言編寫合約代碼,通過區塊鏈節點部署至網路,用戶或其他合約通過交易觸發執行。智能合約自動執行、高效和去中心化的強大優勢,爲穩定幣實現“去中心化”交易提供了透明、公平與自動化的執行支持和保障。

3.預言機系統。預言機是連接區塊鏈與外部現實世界數據的“橋梁”。區塊鏈本身是一個封閉的系統,無法直接獲取鏈外的實時數據(如天氣、股票價格、賽事結果等),而預言機將外部信息“喂”給區塊鏈上的智能合約,讓智能合約能根據真實數據執行相應邏輯。預言機的核心功能是確保數據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避免因數據錯誤或被篡改導致智能合約執行異常。具體工作原理,一是請求觸發。當區塊鏈上的智能合約需要外部數據時,會發出數據請求。二是數據獲取。預言機接收到請求後,從各種API接口(如金融市場數據、天氣數據等)、傳感器(物理世界的溫度、位置等數據)或人工輸入等鏈外數據源收集相關數據。三是數據處理。爲確保數據的準確性和可靠性,預言機通過數據聚合(如將多個交易所的ETH/USD價格進行加權平均)、籤名驗證(通過預言機節點對數據進行籤名)、去中心化節點共識(利用多個預言機節點共同驗證數據)等對數據進行處理。四是上鏈傳輸。經過處理後的數據通過交易寫入區塊鏈,成爲鏈上數據,可供智能合約調用,確保數據被區塊鏈網路中的其他節點驗證和認可。五是合約執行。智能合約獲取到鏈上的外部數據後,根據預設的邏輯執行相應操作。如DeFi借貸合約根據接收到的價格數據,判斷是否達到清算條件,若達到則自動觸發清算流程。

圖片

根據數據流向不同,預言機可分爲輸入型和輸出型兩類,輸入型預言機將鏈下數據引入區塊鏈;輸出型預言機將鏈上的信息或事件結果傳遞到鏈下系統,觸發外部操作或交互。隨着預言機技術的不斷進步,其在穩定幣中的應用將變得更加廣泛和精確,也將進一步推動去中心化金融(DeFi)的普及和創新。同時,在多方協議和零知識證明等新技術的引入下,預言機將變得更加安全、快速且透明,穩定幣等區塊鏈應用將在更加智能和自動化的系統中運行,並將與現實世界產生更加緊密的連結。

穩定機制與實現路徑

穩定幣的價值錨定能力源於技術架構與經濟模型的深度耦合,當前主流實踐呈現三種涇渭分明的技術路線,每條路線均通過獨特的技術組合應對“幣值穩定—去中心化—資本效率”的不可能三角難題。

1.法幣抵押型。主流穩定幣,是對應傳統信用的區塊鏈映射範式。以USDT、USDC等爲代表的法幣錨定穩定幣,構建了“鏈下儲備+智能合約”的雙層技術架構。其核心機制在於通過第三方托管機構實現1∶1資產背書,即發行方需在合規銀行帳戶儲備等額法幣資產,用戶向監管帳戶轉入1美元後,智能合約自動鑄造1枚穩定幣;贖回時則通過銷毀代幣觸發法幣原路返還。

同時,爲解決“超發質疑”,法幣托管型項目方還引入月度審計機制,通過第三方會計師事務所披露儲備資產與流通代幣的實時匹配情況。另外,在技術層面嵌入“凍結/解凍”權限模塊,當有司法指令或合規需求時,通過智能合約緊急暫停特定地址的代幣操作。

2.加密資產抵押型。算法自治的去中心化實驗,以MakerDAO發行的DAI爲例,開創了“超額抵押 + 預言機清算”的技術範式,其核心在通過代碼邏輯替代中心化機構信用。用戶需要以ETH、WBTC等鏈上資產按150%—200%的超額比例抵押。當抵押物價格下跌導致抵押率逼近清算閾值(如130%),預言機實時同步鏈外價格數據,觸發智能合約,自動拍賣抵押物並銷毀DAI,形成風險閉環。爲提升資本效率,MakerDAO近年還引入復合型技術模塊,將質押ETH憑證(stETH)、短期國債代幣(如USDT-B)納入抵押池,並開發“協議穩定模塊PSM”,當DAI價格偏離1美元時,PSM直接與USDC兌換以實施價格糾偏。這種設計的技術優勢在於全流程鏈上透明,抵押倉位、清算進度、拍賣記錄均對公衆開放,但超額抵押導致的資金佔用問題仍待解決。據DeFiLlama數據,2024年DAI的平均抵押率仍維持在145%以上,明顯高於法幣抵押型穩定幣。

3.算法調節型。算法型穩定幣試圖通過純代碼邏輯實現價值穩定,其技術演進經歷了從單一機制到復雜系統的迭代。以早期Ampleforth(AMPL)爲例,採用“重基機制(RebaseMechanism)”自動調整代幣的供應總量,以維持其價格與某一目標價格的錨定關係。在價格高於1美元時自動增發代幣分配給持有者,低於1美元時則縮量扣除。雖在技術上驗證了供給調節的可行性,但帳戶餘額的動態變化與用戶交易習慣衝突。而Terra區塊鏈推出的TerraUST則開創了雙代幣套利機制,當UST價格高於1美元時,用戶可銷毀LUNA兌換更多UST,套利行爲推動供給增加並壓制價格;反之則燃燒UST回購LUNA。但2022年的UST崩盤揭示了該模式的致命缺陷,當市場信心崩塌時,算法無法對抗系統性拋售,最終引發“死亡螺旋”。而新一代算法穩定幣,如Frax引入了混合儲備技術,部分倉位錨定USDC等穩定資產,部分依賴算法調節,試圖在資本效率與安全性間尋找平衡。

如今,穩定幣的技術演進已突破單一幣種範疇,在“智能合約開發平台(如以太坊、Solana)提供底層部署環境,預言機網路(如Chainlink)確保鏈外數據可靠性,跨鏈協議(如Polkadot)實現多鏈流動性互通,KYC/AML模塊(如Elliptic)保障合規性”多環節協同的區塊鏈生態系統支持下,正在從“區塊鏈應用”升級爲“數字金融基礎設施”。截至2025年6月末,全球穩定幣市值已突破2500億美元,總交易量達4.6萬億美元,日均交易量佔加密貨幣總交易額的42%,成爲連接傳統金融與Web3.0的關鍵紐帶。同時,穩定幣技術正朝着“現實世界資產(RWA)映射”方向突破。據麥肯錫預測,2030年基於RWA的穩定幣規模有望佔全球穩定幣市場的60%以上,成爲連結傳統金融與Web3.0的“價值轉換器”,推動跨境支付、供應鏈金融等場景實現“資產上鏈—智能結算”的全流程數字化。當現實資產通過區塊鏈實現數字化映射,穩定幣將不僅是Web3.0的金融基礎設施,更是在重新定義數字時代的價值流通規則。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