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投資者轉向以太坊質押 成爲生態重要礦工

機構投資者轉向以太坊質押:新增長點與生態參與

隨着比特幣投資熱潮漸趨成熟,越來越多的機構投資者開始將目光投向以太坊。相較於單純的資產增值策略,以太坊爲機構提供了一種全新的參與方式。通過質押,這些機構不僅能獲得穩定可持續的鏈上收益,還能以"礦工"的身分深度參與生態建設,同時推動整個質押領域向更規範、更大規模的方向發展。

從被動持有到主動參與:機構的以太坊策略轉變

比特幣價格再創新高,其背後的推動力已從散戶轉向機構投資者的共同努力。現貨ETF的獲批爲傳統金融機構提供了合規入場的途徑,而一些上市公司將比特幣納入財務儲備後獲得了顯著的帳面收益,進一步提升了比特幣作爲資產配置選擇的可信度。

然而,比特幣的儲備策略已經相對成熟。早期布局者如某些科技公司已經佔據了先發優勢和市場話語權,這使得後來者難以復制其成功模式。對大多數傳統機構而言,配置比特幣更像是一種資產多元化策略,而非核心增長驅動。

在這種背景下,以太坊正逐漸成爲新的戰略焦點。與比特幣不同,以太坊爲機構提供了更多參與生態的機會。在以太坊網路中,質押者可以通過參與網路驗證獲得新增ETH作爲獎勵,從而抵消因新增ETH發行帶來的持倉稀釋風險。數據顯示,截至近期,已有超過3500萬枚ETH被質押,質押者的年化收益率約爲2.8%,而非質押者則面臨約1.4%的年化稀釋率。

這意味着,相比單純持有等待增值,以太坊的機構投資者可以通過積極參與網路運營獲得收益。多家上市公司已經開始嘗試以太坊戰略儲備,並取得初步成效。對這些機構而言,ETH不僅是一項資產,更是參與生態的生產性工具,使他們成爲了生態系統中的重要"礦工"。

以太坊的通縮機制進一步強化了這一邏輯。當網路活躍度高時,ETH的銷毀量增加,可能導致網路進入通縮狀態。這不僅增強了ETH的稀缺性,還提升了質押者的實際收益,包括MEV和交易費收入,從而強化了ETH的內在價值。

可以預見,隨着更多機構參與以太坊質押市場,他們將不再僅僅是資金提供者,而是成爲生態系統的核心參與者和"大礦工"。目前,以太坊的戰略儲備布局仍處於早期階段,對想要在這個領域建立影響力的公司來說,機會依然廣泛。

以太坊儲備方化身"大礦工",質押賽道或將開啓新增長點

質押市場的機構化趨勢:合規化與規模化發展

隨着以太坊市場逐漸成熟,質押市場也將從加密原生向機構主導轉變,並朝着更加合規和規模化的方向發展。

除了一些公司通過自由資產儲備積極參與質押外,多家ETF發行商也在加速布局。近期,多家知名資產管理公司向監管機構提交了增加質押功能的ETF申請。

一旦這些ETF獲批並引入大量機構資金,將進一步擴大乙太坊質押市場的規模。數據顯示,截至近期,以太坊上的流動性質押賽道的總鎖倉價值(TVL)已接近520億美元,較幾個月前大幅漲。

業內專家指出,以太坊相關企業還具有兩個特殊的融資優勢:一是可以將質押收益作爲現金流支持融資,二是可以通過質押收益和鏈上DeFi操作作爲估值模型的另一個維度,可能比單純的淨資產價值模型獲得更高溢價。一些公司已經開始嘗試將ETH儲備投入DeFi基礎業務中,這意味着質押和其他DeFi領域可能迎來價值重估。

盡管機構態度日益積極,但他們對協議的安全性、合規性和流動性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多個機構在選擇質押合作夥伴時都有明確標準,比如某些ETF發行商選擇大型交易平台作爲合作方,展現出對其合規能力和技術可靠性的重視;還有公司採用多元化合作策略,通過多個服務提供商進行質押業務。這些策略表明,機構在部署質押業務時更加注重風險分散和服務商能力,這可能導致中小型質押協議面臨更大挑戰。

目前,以太坊流動性質押市場呈現明顯的集中趨勢。少數頭部協議佔據了大部分市場份額,而其他項目的規模相對較小。除此之外,以太坊質押生態還包括再質押、基礎設施和LSTfi等細分領域的多個創新項目。

從各類機構加速入場到ETF發行商持續推進,以太坊的市場情緒已被點燃。然而,儲備敘事能否持續支撐質押市場的長期發展,還需要時間和實踐的檢驗。

以太坊儲備方化身"大礦工",質押賽道或將開啓新增長點

ETH-4.03%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4
  • 分享
留言
0/400
Not_Satoshivip
· 07-31 23:20
质押才是真爱 囤起来
回復0
链圈打工人vip
· 07-29 23:42
质押才是真滴香
回復0
Gas_Optimizervip
· 07-29 09:57
几年前质押就说香了 现在才来啊
回復0
GateUser-aa7df71evip
· 07-29 09:57
散户跑不过机构跟风买就行了
回復0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