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廣場 #NERO发帖挑战# 秀觀點贏大獎活動火熱開啓!
Gate NERO生態周來襲!發帖秀出NERO項目洞察和活動實用攻略,瓜分30,000NERO!
💰️ 15位優質發帖用戶 * 2,000枚NERO每人
如何參與:
1️⃣ 調研NERO項目
對NERO的基本面、社區治理、發展目標、代幣經濟模型等方面進行研究,分享你對項目的深度研究。
2️⃣ 參與並分享真實體驗
參與NERO生態周相關活動,並曬出你的參與截圖、收益圖或實用教程。可以是收益展示、簡明易懂的新手攻略、小竅門,也可以是行情點位分析,內容詳實優先。
3️⃣ 鼓勵帶新互動
如果你的帖子吸引到他人參與活動,或者有好友評論“已參與/已交易”,將大幅提升你的獲獎概率!
NERO熱門活動(帖文需附以下活動連結):
NERO Chain (NERO) 生態周:Gate 已上線 NERO 現貨交易,爲回饋平台用戶,HODLer Airdrop、Launchpool、CandyDrop、餘幣寶已上線 NERO,邀您體驗。參與攻略見公告: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article/46284
高質量帖子Tips:
教程越詳細、圖片越直觀、互動量越高,獲獎幾率越大!
市場見解獨到、真實參與經歷、有帶新互動者,評選將優先考慮。
帖子需原創,字數不少於250字,且需獲得至少3條有效互動
比特幣:在共識下人爲創造極度的稀缺來改變供需關係
撰文:Jims Young
價值與價格
馬克思是一個天才,《資本論》是一本神書。
資本論裏寫了很多天才的設想,可問題在於他有一個基本的理論是錯的。
這個理論叫勞動價值理論:價格來自於價值,而價值來自於人類無差別勞動量之和。也就是,一個商品的價格由生產出這個商品花的人工時間成本加和。
在生產力極度爆發的今天,這個理論顯然是錯的,如果你炒股的話一定有更深刻的體會,畢竟這個週期很多股票的價格和什麼勞動什麼基本面都毫無關係,只取決於拉盤的莊的心情,或者是 Trump 的喊單。
事實上是,世界上不存在絕對的價值指標,只存在價格,價格由且僅由一個指標決定:供需。
供需創造價格,供需在博弈中給資產定價,比如拉盤的莊只是創造了一種短時的供需不平衡。
定價的藝術
從上面我們知道,價格的確定由供需決定,那麼公司的估值該怎麼定價呢?
在 19 世紀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 如果你想投資一間工廠,你要做的是測算工廠的資產價值:有多少廠房,多少機器,佔地多大……而這些具體資產的價值之和,便是你要投資一個公司的估值,這個方法叫做帳面估值法。 這種估值體系橫貫了各種產業,無論是投資一個網球場亦或着是一間酒店,人們對此習以爲常。
但顯然,這種估值方式放在現在看無疑是荒謬的,很多百億美金的互聯網公司在資產負債表上不過只有數百臺電腦。
沒錯,估值體系經歷過很多次革新。
在 20 世紀初,本傑明格雷厄姆提了另一個思路,說咱能不能用這個公司的成長性來定價,也就是把公司未來的收入預期放進來,於是 P/E 市盈率的概念誕生,人們不再只知道加和資產來定價,而開始關注起了公司的長期價值,這個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價值投資法。
這一切都運轉的很順利,直到信息革命的爆發和全球 QE 的發生。
世界承平日久,短短數年間,大量的流動性湧入市場,二戰後充足的資本盈餘伴隨着摩爾定律帶來的日新月異,吹開了科技股的史無前例的大泡沫。各種互聯網公司的捕獲了人們注意力的方方面面,它們的估值也隨之水漲船高。2000 年前後,互聯網公司的 PE 和 PS 從幾倍瘋漲到幾十倍,再到上百倍。
PE 框架實在頂不住了,誰家公司個個都是百年企業啊,沒辦法,華爾街造了個新詞:市夢率(Price/Dream Ratio),簡單來說就是人有多大膽,股有多高價。
每當泡沫的膨脹的時候,總會有人會空進去,最有名的莫過於猛猛空進去所有科技股的 Tiger Management。Dotcom bubble 前期,Julian Robertson 帶領的老虎基金大舉開空了科技股,隨着科技企業的高歌猛進終於在 1999 年瀕臨倒閉。就在 Tiger 倒閉後的一年後,2000 年,互聯網泡沫破裂,硅谷的公司估值被血洗。Tiger 賭對了方向,只是當結局如預想般出現時,倉位沒了。或者你會問,如果 tiger 堅持下來,結局會不會有所改變。我自己的回答是不會,因爲在泡沫破裂後,互聯網就此開啓了史詩級長牛。即使 Tiger 沒有倒在 1999 年,也大概率會倒在之後的幾年裏。對於新事物的出現,謹慎樂觀總是好過因循守舊,誠不我欺。
然而,歷史從不重復,只會押中類似的韻腳。新一輪浪潮來襲,AI 的爆發和疫情的放水讓舊有的估值體系再次發生變化。“正經投資人誰看 P/E 啊”逐漸從戲謔變成常態,百倍 P/S 的項目比比皆是。所有人都知道,百年公司是鳳毛麟角,但 Bet 的,就是 AI 崛起後的統治力,是新的可以觸及和改變人類生活方方面的技術的未來。
沒有估值體系是永恆的,只有變化是永恆的。
後 AI 與資本主義時代
我們生活在一個無論是物質還是精神產品都極度過剩的年代。在原子世界,買包泡面能送碗,2 塊錢把商品能從上海運到烏魯木齊,拼多多商家可以賣毛巾杯子一年幾個億銷售額不賺錢,靠包裹裏塞上遊戲卡掃一掃免費玩遊戲賺出利潤,在比特世界,而一臺手機可以做過去耗資上千萬的直播,一個頭部 KOL 的內容質量可能不屬於任何一個國家電視臺,一個帶貨主播的能量等於幾百個百貨大樓售貨員。
而更恐怖的是, AI 之後,可能絕大部分的物質和精神生產價值趨近於 0。長期來看,我們一直活在一個指數增長的函數裏。
當生產成本逼近爲零的時候,當所謂勞動價值理論徹底失效 — — 一件商品的生產甚至不需要人工,而只需要邊際成本逼近 0 的機器人 +AI,定價該取決於什麼?
對應的,當資本無限盈餘,生產力無限發達,財富 / 成本將趨於正無窮,多出來的錢該流到哪裏?去哪裏找附加價值?
回答這兩個問題,等於回答未來世界所有的問題 — — 金融,就業,定價,階級固化。
比特幣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答案:在共識下人爲創造極度的稀缺來改變供需關係。當供給固定,財富擴張就會讓 BTC 這樣一個穩定的錨不斷漲 — — 其實 BTC 的價格可能從來沒變過,變的一直是 QE。
同樣好的例子是曼哈頓的房產,在過去 300 年,無論什麼時候買入,都是一個正確的選擇。這種長期的投資被巴菲特稱爲複利的價值,換言之就是 Long 這個世界,而最好的辦法是 Long 這個世界最稀缺的東西。
那這裏,就會誕生新的創業機會,一個基於稀缺性的,富集一個廣譜價值的商品 / 價值物出現,也會對應一個這樣的平台。
它可能是比特幣,一個基於算法的錨定物;可能是 WorldCoin,基於人口的錨定物;還可能是個人聲譽,電力,可能是 AI 的 Token……我更傾向於相信是一個人人可獲得的,但富集起來有難度的品類,從而把舊的秩序價值攤薄的同時維持一定的穩定性,不讓窮人沒有,也不讓富人太極端,把週期重新走一遍。
而 AI 的出現,則讓生產端,至少是虛擬資產生產端完成了一定的平權,每個人接的 API 都一樣聰明,那就有了進一步的博弈能力。
如果再進一步的,用區塊鏈實現一些情景下的標準化,去中心化,那就相當於把黃崢資本主義倒過來的電商版前進了一步。
可能這天也不會太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