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堅信這一輪加密週期,是美國政府靠政策主導推動的。
就在上週,川普簽署 401(k) 退休金投資行政命令,允許部分退休金資金配置到私募股權、不動產甚至數位資產。若把時間軸往前推:前幾週 GENIUS 法案通過,穩定幣監管路徑打開;本月 SEC 也態度大轉變,高調宣布要做「Crypto Everything」。從穩定幣、DeFi,到鏈上身份、資產代幣化,幾乎所有環節都被美國監管重新納入.
這不是小修小補,而是美國資本結構的徹底重整。美國正將 Crypto 納入美元體系,使其成為下一波金融增長的引擎。
今天就來討論美國政府的布局,以及 crypto 愛好者該關注哪些賽道、如何實現最大化利益。
這輪政策的重點,既不是「放寬交易」,也不是「允許投機」,而是體制層級的重塑:以美國主導的監管和金融框架,系統化地讓加密資產融入美國金融主結構。雖然抽象,但從近期幾個關鍵舉措已展現清晰脈絡。
最具指標意義的是 GENIUS 法案通過,美國史上首次為「支付型穩定幣」立聯邦法。美國政府親自定義「合規美元穩定幣」模型,並為其開啟金融體系大門。這意味穩定幣不只是鏈上的灰色配套,已經是一種貨幣政策框架內的正式金融工具。穩定幣以國債為背書,使用者能做跨境支付,銀行用於流動性調度,企業可用來記帳。這是真正制度級的授權。
同時 SEC 也完成立場轉向,啟動 Project Crypto,重點不是清退產業,而是用現有法律納管它。SEC 開始承認:不是所有 token 都是證券,並著手推出統一標準。同時還推動一件大事:將鏈上交易平台、穩定幣、DeFi、RWA 發行等全納入註冊框架。「Crypto Everything」規劃核心有三點:1. 統一監管標準 2. 吸納合規資金 3. 讓鏈上世界成為「可控角色」。未來你可能會看到:合法有牌照的 DeFi 協議、公開募資的 RWA 發行平台、可對接傳統金融的交易所錢包組合。
所以,美國政府真正想要的不是幣價暴漲,而是把鏈上系統發展成能掌控的金融生產力。讓美元流轉於鏈上、證券發行於鏈上,美式金融可以重塑全球新秩序。這也印證我一貫的看法:本輪週期主線不是 Crypto 自我進化,而是美國聯邦政府親自策劃的「數位資產吸納計畫」。
從 GENIUS 法案通過到 401(k) 行政命令簽署,BTC 幾週內衝上 123,000 美元,ETH 本月漲幅 54%,高點逼近 4,000 美元。
宏觀來看,7 月美國加密現貨 ETF 共吸收 128 億美元,刷新歷史新高。比特幣相關 ETF 佔近 60 億美元;ETH ETF 單月流入高達 54 億美元。BlackRock 的比特幣信託 IBIT 管理規模攀升至 860 億美元,甚至超越部分標普 500 成分 ETF。
傳統金融機構也加速「鏈上承接」。貝萊德鏈上國債基金 BUIDL 管理規模增至 29 億美元,Crypto.com、Deribit 等主流交易所也接受其做抵押品,顯示國債基金已經進入加密金融體系成為新流動性標的。摩根大通將 Onyx 支付鏈升級為鏈上結算系統 Kinexys,攜手 Marex 實現「7×24 實時鏈上清算」,徹底打通傳統金融系統中曾經動輒需數天、周末休市的障礙。
機構早就不再「探索」,而是在認真部署鏈上戰略。你可以聽 KOL 說法,更該看資金實際流向。本輪漲勢,不是敘事驅動,而是政策落地之後,資金主動找到流動出口。資本已開始下注,目標就是「能接住政策」的標的。
究竟這波政策紅利將落在哪些賽道?我們一步步分析。
機會不均勻,而是集中於若干方向。我的個人判斷是:穩定幣、鏈上金融基礎設施,以及合規驅動下的 ZK 賽道將率先吃到紅利,其他領域則各有不同節奏。
穩定幣是美國監管紅利最大贏家。GENIUS 法案可說替美元穩定幣發了「護照」:發行合法化、身份明確,終於能光明正大進入美國金融主流。因此,川普家族的兩個兒子早在政策落地前就搶先布局,透過 WLFI 推出 USD1,卡位合規時代開局。
政策落地當天,摩根大通宣布於 Coinbase 基於 Base 鏈試點發行 JPMD 存款代幣(本質就是部分準備金的銀行存款穩定幣)。Coinbase 推出的 USDC 也因合規優勢迅速增長,一週新添 8 億美元流通量,並藉由美國運通加持推出加密信用卡,攜手 Shopify、Stripe 讓 USDC 支付直送電商收銀台。
規模爆增只是序幕,真正變化在於應用擴展。
Visa、MasterCard 等結算網路已將穩定幣納入全球網絡,應用到高頻支付,繞過傳統卡片網路又慢又貴的手續費。跨境匯款、電商、遊戲內交易,一旦合規穩定幣進場,效率立刻躍升。「正規軍」進場代表門檻驟升。法規要求發行人必須是受監管的金融機構子公司、持牌信託機構,且需通過金融監管會安全評估。
這幾乎直接將小型創新者排除在外,穩定幣市場將快速邁向寡頭化,Circle、Coinbase、傳統銀行三大陣營對抗趨勢愈發明顯。加上監管禁止穩定幣持有人收利息,穩定幣定位更回歸支付與價值儲存本質,不再有算法幣那種超高年化泡沫。
一般用戶如何參與紅利?
其實解方不少。多個合規平台已針對 USDC 提供合理收益,既安全有流動性,也適合保守資金:Coinbase 提供約 4.1% USDC APY 持有獎勵。Binance 也新推 USDC 彈性存款,本期活動每帳戶最高 100,000 USDC 享有 12% APR,資金可隨取隨存。
以投資角度看,這些收益已經相當誘人,且穩健、安全又有流動性,遠比僅將資金放交易所不參與要實際。尤其跨境用戶,存穩定幣除了賺利率,還能避開匯率波動和傳統繁瑣管道。
總結:這輪政策為穩健合規穩定幣全面掃清障礙。短期美元穩定幣及支付應用將迎來資金流入,長遠來看,它將成為鏈上金融壓艙石,也是法幣數位化的核心橋樑。
美國監管明朗化,正為本土化金融經濟鋪路。「本土化」就是合規公鏈與協議承載更多美國機構業務,傳統金融也積極融入鏈上基礎,視其為新型基礎設施,這也是我看好的第二條賽道。
最直觀例子是 Base,依靠 Coinbase 合規優勢與交易所無縫連接,已成功承載越來越多美國機構與企業的上鏈業務,打通支付、應用、資產流通等多個領域。我看好 Base 生態延伸力,除了自推代幣化證券,還靠合作夥伴不斷補充應用,比如與 Stripe 合作鏈上穩定幣支付,讓 Base 成為支付創新中樞,也為 PayPal、摩根大通等提供底層結算設施。
未來,美國支付公司、銀行、券商相比用海外匿名鏈,肯定更傾向這類本土、好溝通、出問題能即時處理的網絡。所謂本土化,就是合規壁壘。
Base 不發幣,其流量、價值、想像空間,都在 B3 這條唯一血脈通道上兌現。B3 架構於 Base 之上,創始團隊都來自 Coinbase。B3 完美承接 Base 合規體系、用戶經濟入口,因此無論美元穩定幣支付、機構結算,或北美合規敘事,B3 都有穩健先發優勢。這類鏈上金融底層設施,一旦打通場景化與個性化閉環,對渴望上鏈與高效長期運營的優質資產吸引力十足。未來 Base 爆發時,B3 將是應用落地與規模化營運首選,真正鏈上經濟入口。
我也相當了解 B3 團隊,風格穩健,除了產品打磨,也積極外部拓展,這裡先賣個關子。未來重量級合作案公布後,B3 行業地位會更明確。
展望未來,這不會是孤例。法規完善後,更多傳統巨頭會走摩根大通、Coinbase 路線,或許很快能看到大行發鏈上債券、保險公司鏈上管理保單、科技巨頭發企業穩定幣做內部結算……每個大客戶,都是鏈上基礎設施的穩定現金流來源。
同時,要求也提升:系統性能要撐得住大量交易,企業數據隱私需保護,合規更要內建審計、風控。美國這波政策,正把鏈上基礎設施從「國際版野蠻生長」推向「本土精細耕耘」。本土合規鏈、模組化創新網路會是最大贏家。
有些曾宣布「死亡」的賽道可能迎來復興,例如 ZK。
8 月 13 日,OKB 暴漲引爆推特與各類社群,幣價從 46 飆升到近 120,近三倍漲幅。拉升不只因 OKX 大量銷毀 6,525 萬枚回購與預留 OKB,過去潛在賣壓清零,還有 X Layer 升級、供需結構變動,OKB 成為 X Layer 唯一 Gas Token,交易所、錢包、支付場景全面導流。
供給緊縮、需求集中,瞬間讓市場認知 OKB 稀缺性與實用價值同時放大,短期資金急速搶進、情緒共振爆發。還有一項交易變數是合規預期。市場持續關注「OKX 準備赴美上市」動態,對其打開美國市場充滿想像,當然是否落地還視美國監管政策。
我對此板塊態度明確:不跟風,持續觀察。ZK 在合規新時代或許會復活,也可能只是短暫翻身。無論如何,這賽道值得盯緊。
美國最新數位資產報告已明確指出,個人應被允許在公鏈上隱私交易,並鼓勵採用自託管與隱私增強技術減少鏈上資料外洩。白宮 2025 年數位資產政策報告也提及 ZK 是平衡隱私與合規的關鍵路徑。這種態度轉變很值得玩味,以前隱私幣、混幣器是監管「黑名單」,現在高層反而承認:要讓傳統資金大規上鏈,鏈上隱私就是短板,ZK 則是現成解法。
在企業端,Google Wallet 已上線基於 Succinct Labs 的 ZK 年齡認證:你能證明已滿 18 歲,但無需暴露任何身分細節。聽來像 Web2,既 KYC 合規又能保障隱私,但這次跑在鏈上。
Succinct 也因此站上舞台,代幣 $PROVE 上線後表現優於多數近期新項目,在本波市場跑贏大量山寨幣。這案例證明:當頂尖科技業與真實業務開始用 ZK,市場信心會自然回升。
ZK 的復興,絕不只是情緒反彈,更是合規時代的剛性需求。資產、交易上鏈後,企業不可能接受所有細節被公開給競爭對手,使用者也不願財務行為全都透明。
而監管需求也非常明確。該審計的要可審、該追溯的要可查。這種看似衝突的需要,正是 ZK 技術的舞台:「合法性先證明,細節再隱藏」。例如銀行間大額結算可用 ZK 驗證交易符合法規但不公開客戶身分。這類場景會愈來愈多:身份認證、信用評級…都可能被 ZK 重塑。許多優質 ZK 項目尚未發幣,但政策窗口期或許會加速其落地。
上個週期,ZK 頂級團隊屢獲融資,但二級市場「從天王到天亡」,賽道熱度跌到冰點。本輪是否能逆轉「ZK 二級必亡」形象?
我建議重點關注兩大標的:一類尚未發幣、技術與落地兼備的團隊;另一類已發幣但籌碼健康、業務推進確實的項目。短期內這區塊值得持續觀察,雖還不到盲目重倉,但不排除出現順勢崛起的贏家。
身為長線賽道投資人,我非常清楚:只要監管靴子落地,市場結構性機會就會大幅重排。美國這輪政策明朗化,的確已在改變資金流向、產業秩序。
短線看,合規利多帶來資金流入、做多情緒,使部分板塊大幅超越大盤,穩定幣發行方、市值代幣化,價格、交易量給出最直接回饋。這只是資金第一波試探。更重要的是長線格局重塑。規則明確、門檻確立後,真正有價值的賽道會被沉澱下來。反之,空洞投機、脫離實體需求的偽概念,在強監管下難以生存,資源將流往有意義的新方向。
我堅信:真正的機會在於順應結構變化。短期看政策與資金流向,找順勢切入點;長線則挑能與未來金融、科技發展同頻的賽道。這輪我視為加密產業「網路第四階段時刻」,有興趣可參考我先前 web3 產業路徑文章:網路史上,規則建立與技術革新總伴隨短期陣痛,最終帶來更壯大、健康生態。
現今加密產業正告別無序野生時代,邁向高度規範、成熟期。誰能在這窗口期抓住政策紅利,誰就有機會在下一個版圖穩住腳步。
新航道已經展開,順勢而行者將率先抵達未來。